(41kb)

 

1. 英法聯軍之役的背景\原因:

 

正當太平天國事件使清廷陷入困境之際,又有英法聯軍之役的發生,正是內憂外患紛踏而至。現分析英法聯軍之役的背景\原因:

 

. 英國爭取利益(經濟方面)

鴉片戰爭後雖已簽訂《南京條約》,但英人認為鴉片貿易問題尚未解決,英國公使亦未能進駐北京,乃決心發動新的對華戰爭,謀求擴大特權及利益,故英法聯軍之役又名二次鴉片戰爭

 

. 粵民仇視英人(政治方面)

鴉片戰爭期間,清廷答應獻廣州贖城費600萬兩,由粵民負擔,引起粵民不滿。後英兵退出廣州時,焚燒劫掠,粵民乃組「平英團」,痛擊英兵於三元里。以後中英雖達成《南京條約》,粵民抗英心理並未稍減。

. 廣州入城問題(政治方面)

《南京條約》規定英人有入廣州城之權,但廣州百姓自組團練,堅拒英人入城。1847年(道光27年),兩廣總督耆英答應兩年後開放廣州,唯以後之兩任總督徐廣縉、葉名琛認為民情可恃,敷衍英人的入城要求,中英關係轉趨惡化。

. 修改條約問題(經濟方面

由於中美《望廈條約》和中法《黃埔條約》規定12後可再行修約,英國乃根據最惠國條款,於1854年(咸豐4年)聯同美、法代表,多次向清廷提出全面修約的要求,皆遭拒絕,英、法政府乃有意運用武力迫使清廷就範。

 

. 美俄外交支持(政治方面)

美國與英、法兩國利害相關,積極支持其出兵;而俄國對中國有領土野心,亦施展手腕,與英、法、美聯成一氣。在美、俄的外交配合下,英、法兩國更加放膽聯軍侵華。

 

. 亞羅號事件(英國:導火線)

1856年(咸豐6年),廣州水師發覺懸掛英旗的商船亞羅號香港註冊執照已逾期,乃拘捕12名水手拔去英國國旗。英國領事巴夏禮要求道歉和放還水手,兩廣總督葉名琛只肯放還水手,但拒道歉。英人逐炮轟督署,廣州民情激憤,焚燒英國商館,波及法國商館,英、法乃借故聯合出兵。

. 馬賴神父事件(法國:導火線)

與此同時(即1856年(咸豐6年)),法國天主教神父馬賴潛經廣西西林縣傳教被殺,法國領事要求兩廣總督葉名琛賠償及懲兇,遭拒。適值法皇拿破崙三世欲揚威海外,增加稱帝實力,於是引之為口實,與英國聯合出兵。

 

185760年(咸豐710年)四年間,兩次英法聯軍,清廷皆敗北,被迫簽訂《天津條約》和《北京條約》。 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               


2. 英法聯軍之役的經過:

 

1857年,英國以「亞羅號事件」;法國以「西林教案」為藉口,發動了英法聯軍之役,史稱「二次鴉片戰爭」。現分析英法聯軍之役的經過:

 

第一次英法聯軍之役的經過

1.  185710月(咸豐7年),英法聯軍抵達香港,致書葉名琛,要求面議改約,否則出兵。葉名琛不答覆,亦不備戰,聯軍攻陷廣州,俘葉名琛。英、法會同美、俄向清廷要求修改商約,增開商埠,賠償軍費,清廷推諉是地方官的事,英、法不得要領。

 

2.  1858年(咸豐8年),聯軍揮軍北上,攻佔天津附近的大沽炮台。當時清廷仍受制於太平軍,對此大為震驚,即派桂良、花沙納赴天津議和,與英、法分別簽訂《天津條約》。

 

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的原因

. 朝野憤懣

清廷被迫簽訂《天津條約》,朝野人士極度不滿,清廷更派僧格林沁重修被英法聯軍破壞的大沽武備,添置巨炮,沿岸佈防。

 

. 英法報復

《天津條約》訂立翌年換約。1859年(咸豐9年),英、法公使的艦隊逕自進入白河,謀駛至天津再到北京換約,遭大沽守軍攔截,英、法聯軍遂再啟戰端。

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的經過

1.  18595月(咸豐9年),英法專使率軍艦前往北京換約,僧格林沁以海防重地不容擅進為由,著改道由北塘登陸。

 

2.英、法專使誤會清廷意欲毀約,率艦強行通過大沽,並炸毀沿江鐵鍊。僧格林沁發炮阻止,英法軍艦被擊沉4艘,死四百餘人,大敗而回。

 

3.  1860年(咸豐10年),英法聯軍以軍艦百艘及大軍二萬,大舉報復。僧格林沁失守,聯軍攻陷天津,咸豐帝倉惶出走熱河行宮,由恭親王奕訢留守。

 

4.  9月底,聯軍攻入北京,焚毀圓明園。駐北京俄使欲借機取利,遂出面調停,結果恭親王奕訢與英、法簽訂《北京條約》。

 

英法聯軍之役的結果,不但迫使清廷割地賠款和加開商埠,對中國政治、外交、經、社會各方面的影響也很巨大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
3. 《天津條約》 及《北京條約》的內容:

 

英法聯軍之役後,清室被擊敗,咸豐帝出走熱河,後得俄國使節調,先後與英、法簽訂《天津條約》 及《北京條約》。現述二者的內容如下:

 

《天津條約》的內容要點如下:(1858年)

1.增開牛莊、登州、台灣(即台南)、汕頭(在潮州)、瓊州(在海南島)為商埠。

2.待太平軍平定後,於長江擇三地通商(後開漢口、九江、鎮江)。

3.關稅由中國政府與英、法公使共同協定,每十年修改一次(後以鴉片為洋藥.納稅後可正式入口)

4.英、法僑民在華犯法,由本國領事審理;如與中國人民爭訟,則兩國會審。

5.英、法人可在內地旅行、傳教、通商;英、法船艦可在中國內河航行。

6.賠償軍費400萬兩給英國,200萬兩給法國。

 

《北京條約》的內容要點如下:(1860年)

 

1.《天津條約》繼續有效。

2.增開天津為商埠。

3.割九龍半島南部(即今九龍尖沙咀至界限街一段)給英國。

4.增加英、法賠款,各為800萬兩,由各地海關稅收扣繳。

5.准許華人赴外國工作。

 

英法聯軍之役的結果,不但迫使清廷割地賠款和加開商埠,對中國政治、外交、經、社會各方面的影響也很巨大。                  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4. 英法聯軍之役的影響\《天津條約》和《北京條約》的影響:

 

1857年,英國以「亞羅號事件」;法國以「西林教案」為藉口,發動了英法聯軍之役,史稱「二次鴉片戰爭」。中國戰敗,簽訂《北京條約》。現分析英法聯軍之役的影響:

政治方面

. 主權受損

《北京條約》准許外人得在北京設館,劃定租界,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之完整。又規定關稅由雙方協定,中國又失去海關之自主權。

 

. 喪失領土

繼《南京條約》割讓香港後,清廷在《北京條約》中又被迫割讓九龍半島一區給英國,中國領土的完整進一步被破壞,同時增加日後列強侵奪中國土地的慾望。

 

. 刺激改革

英法聯軍攻入北京,留守的恭親王奕訢目睹兩國船堅炮利;而曾國藩等得外人組成的常勝軍助平太平軍,亦有感中國落後於西方,遂有日後洋務運動的發生。

 


. 助清平亂

此役英、法獲利甚豐,為保障通商及在華利益,遂支援上海洋槍隊,助清作戰,加促太平軍的敗亡。

 

外交方面

. 俄國索取

俄人藉口調停有功,先後誘使清廷簽訂《璦琿條約》、《天津條約》和《北京條約》,中國被迫把黑龍江以北、烏蘇里江以東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割讓給俄國。

 

. 列強苛索

《天津條約》規定英、法等國得享最惠國待遇,導致日後列強要在中國謀取利益,便援引此條例,不斷苛索,清廷外交,益陷困境。

司法方面

. 失司法權

領事裁判權以前只見於附約,僅適用於商人的刑事案件。《天津條約》中,領事裁判權見於明文,更包括民、刑事件,從此中國喪失了對外國人的司法控制權。

 

國防方面

. 頓失國防

內河航行權的訂立,准許外國軍艦在內河航行,不僅國防洞開,而且多開商埠,更暴露了港灣形勢,喪失國防保障。

 

經濟方面

. 打擊工商

條約規定關稅5%,輸入內地貨加收2. 5%,稅率偏低,不單影響清廷收入,且外貨充斥市場,更嚴重打擊中國工商業。

 

. 經濟崩潰

准許外國商船在內河自由航行,中國進一步變成外貨的傾銷市場和原料供應地。巨額的賠款和鴉片的合法輸入,令白銀外流更為嚴重,加速中國經濟崩潰。

 

社會方面

. 教案頻生

准許外人到內地自由傳教、旅遊、通商、定居,因而引起華洋糾紛,且部份教士專橫,國人仇外心重,結果教案頻生,燒教堂、逐教士之事不斷出現。

 

. 風氣敗壞

租界不受中國法律約束,成為不法之徒的溫床。鴉片自始成為合法商品,國人的健康受害更深。而條約規定華人可赴洋工作,國人受騙到外國當苦工者日多。

 

英法聯軍之役的結果,是簽訂比《南京條約》更加喪權辱國的《天津條約》、《北京條約》,其內容對中國的政治、經濟、社會均造成深遠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