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55kb)

 

1. 鴉片戰爭前中國對通商貿易的“態度”:(即採「閉關政策」的態度)

 

清代自康熙以後,撤消海禁,准許外商來華貿易,但由於清廷對通商貿易所抱的心態引起外商不滿,因而導致日後爭端,觸發鴉片戰爭。現述鴉片戰爭前中國對通商貿易的態度:(有底線者為這態度的影響)

 

. 以天朝大國自居

中國自古以來,以「天朝大國」自居,視外人為蠻夷,中國與外國為宗主和藩屬的關係,故輕視來華使節,只視外人來華為「歸化」或「朝貢」。這自尊自大的心理,實為中外貿易的一大障礙。

 

. 不肯以平等相待

歐人來華貿易與傳教,均希望以平等的地位相交往,但中國並不了解國際形勢,缺乏國際平等觀念,要外人遵從中國人的規矩,如強要來華使節和商人行跪拜之禮,導至中外關係惡化。

. 視對外貿易為示惠

中國地大物博,以農業為主,一切自給自足,不假外求,並無對外通商的必要,故只視對外貿易為「嘉惠遠人」和「以商制夷」的手段。這種輕商的態度,造成日後中西關係的惡化和衝突。

. 對貿易採消極政策

清廷向採閉關自守政策,認為外國商品為可有可無之品,而西方則需要中國之絲、茶、瓷器等物,造成中外貿易常處於不平衡、不協調的狀態。清廷又時而海禁,時而限地通商,且訂立種種規則,限制外商,這種抑商的態度,造成以後的許多糾紛。

18世紀,英國工商業迅速發展,採取海外拓展政策,但對華貿易受到很多限制,最後依賴鴉片打開中國市場,終於引起中英衝突而演成鴉片戰爭。  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2. 清廷採「閉關自守」政策的原因:

 

清代自康熙以後,撤消海禁,准許外商來華貿易,但仍採「閉關自守」政策。現述其原因如下:

 

. 不明世界形勢

中國自古以來,以「天朝大國」自居,不屑與外國交往,又不清楚當時國際形勢,視外人為蠻夷,故實施「閉關自守」政策。

 

. 經濟自給自足

中國地大物博,以農業為主,一切自給自足,不假外求,並無對外通商的必要,反擔心對外貿易會給國家不必要的滋擾,因此實施「閉關自守」政策。

 

. 擔心外商生事

  中國常遭外族侵擾,自古以來即有夷夏之防;且有些來華商人在東南沿海生事,使清廷有戒懼之心。清廷為自衛,避免節外生枝,故實施「閉關自守」政策。

 

18世紀,英國工商業迅速發展,採取海外拓展政策,但對華貿易受到很多限制,最後依賴鴉片打開中國市場,終於引起中英衝突而演成鴉片戰爭。  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3. 鴉片戰爭前中國對外通商的〝管理措施〞:  (即「閉關自守」政策的內容)

 

清廷為防外力的入侵,及免受「夷風」的感染,故對外通商採取「以官制商,以商制夷」的宗旨。為貫徹上述精神,遂有下列種種管理措施:(括號內屬此措施的結果)

 

. 獨口通商

康熙23年(1684年)平定台灣後,放寬海禁,開放廣州、漳州、寧波、雲台為對外貿易港口,並在江、浙、閩、粵設海關。乾隆22年(1757年),為易於管理外商,以海防為由,關閉三口,獨留廣州一地通商,此為獨口通商時期。

 

. 公行制度

康熙59年(1720年),成立由中國商人組成的公行,作為兼辦商務和外交的機關。外商不得與中國商人直接交易,須由公行承銷出入口貨物,並同時劃定價格;且代政府約束和監視外商,且轉達外商對政府的陳述。(公行有濫用職權的現象,引起外商不滿。)

. 商館制度

自實施獨口通商,外商在廣州貿易,均須居於城外的商館內,商務則委托「大班」為經理人,與公行的行商接洽。(貿易之權全操於公行之手,外商至感不滿。)

. 頒行禁例

清廷為防範外商,頒行一系列苛刻禁例,如不准船艦入口,不准婦女入城,不准自由活動,不准乘轎遊河,不准習華語,不准建西式房屋,貿易完畢便要離境等等。(重重束縛,外商至為反感。)

18世紀,英國工商業迅速發展,採取海外拓展政策,但對華貿易受到很多限制,最後依賴鴉片打開中國市場,終於引起中英衝突而演成鴉片戰爭。 

 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4. 鴉片戰爭前的〝中英關係〞:

 

英國自18世紀工業革命後,工商業發展迅速,對拓展海外貿易需求逼切,但清廷對外貿易仍採閉關自守政策,與英國的願望背道而馳。英人為改善通商辦法,曾先後三次遣使來華,情況如下:

 

. 乾隆時,馬甘尼使華失敗  

乾隆57年(1792年)英派馬甘尼到北京,提出訂明稅則、加開通商口岸等六項要求,但因馬甘尼不肯行三跪九叩之禮,乾隆不悅,拒絕其要求。

 

. 嘉慶時,阿美士德使華被逐 

嘉慶20年(1816年),英再派阿美士德來華,謀求改善通商關係,但亦因不肯行跪拜禮,清廷以其傲慢無禮,斥令回國,從此中英日見交惡。

. 道光時,律勞卑使華鬱死

英取消東印度公司特權,准許英商在華自由貿易,廣東官吏恐難以管理,囑公行轉告英廷,派「曉事大班」來華處理貿易事。英廷誤以為清廷改變通商態度,在道光14年(1834年),派律勞卑為駐華商務總監,前來廣州。律勞卑投書約見兩廣總督盧坤,盧坤要求他由公行代稟。律勞卑不從,並炮轟虎門。盧坤嚴困英人商館,停止貿易和一切日用品的供應。律勞卑被迫退至澳門,憂鬱而終。

. 道光時,義律使華引發戰爭

道光16年(1836年),義律為商務總監,仍不能與清吏直接交涉,見清廷腐敗,乃暗中建議英國國會以武力解決商務問題,中英關係益形惡劣。

  1840年,中英終爆發鴉片戰爭,中國戰敗,暴露了晚清衰弱,列強開始侵凌中國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5. 鴉片輸入的情況、鴉片輸入的影響:

 

自鴉片輸入中國後,在經濟和社會上產生極大的禍害。現簡述述鴉片輸入的情況及影響如下:

 

鴉片輸入的情況

 

.         鴉片於唐朝由阿拉伯傳入,原作麻醉藥用,數量不多。明末,西班牙人傳入鴉片混合煙草吸食的方法,葡萄牙人則從印度輸入鴉片,國人吸食者漸多,甚至染上毒癖。

 

2.    18世紀,英商為了平衡對華貿易入超情況,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。乾隆時,每年輸入約200箱;嘉慶初年增至4000箱;道光時,平均每年輸入17000多箱;鴉片戰爭前夕(1838年)更高達34000箱。

鴉片輸入的影響

 

. 白銀外流(經濟方面)

道光以來,鴉片輸入日增,白銀大量外流,據總計,平均每年流失白銀500萬兩,約為清廷每年收入的1/101834-38年間,歲漏白銀達3000萬兩,造成通貨緊縮,土貨滯銷,嚴重損害國家經濟。

. 稅收減少(經濟方面)

由於白銀外流,引致銀價上升。嘉慶末年,700文錢兌換一兩白銀;道光中葉,漲至1300文錢。百姓納稅收白銀計算,銀價不斷上升,賦稅變相加重,百姓無力繳付,大量拖欠稅項,國庫日益枯竭。

. 健康日壞(社會方面)

鴉片為毒品,上癮後很難戒除,令人精神萎靡,健康日壞,嚴重影響國民健康。且吸食者不乏官吏、軍人,官吏不能正常處理政務,軍人喪失作戰能力,釀成國家民族的隱憂。

. 敗壞風氣(社會方面)

吸食鴉片者不但損耗金錢,而且失去工作能力,因吸食鴉片,不少人淪為盜匪。此外,貪官又與不法商人勾結,販運鴉片,走私賄賂之風大盛,社會風氣日見敗壞。

 

清廷先後施行了多項的禁煙政策,最後更派林則徐至廣州禁煙,終引起中英之間的鴉片戰爭。開啟中國被列強凌辱之始。          

   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6.  清廷的禁煙政策:

 

自鴉片輸入中國後,在經濟和社會上產生極大的禍害,清廷先後施行了多項的禁煙政策,最後更派林則徐至廣州禁煙。現述清廷的禁煙政策如下:

 

. 嚴禁種植

清廷早在雍正年間已曾頒令禁止吸食鴉片,但執行不嚴,成效不大。嘉慶元年,即下令禁止輸入鴉片,但由於販買鴉片獲利甚豐,不少官商私種鴉片。嘉慶4年,遂下令嚴禁種植,但外商卻與中國官紳勾結走私鴉片,鴉片輸入仍逐年遞增。

. 廷臣爭論

道光16年(1836年),朝中大臣許乃濟主張弛禁,提議准鴉片納稅入口,但遭部份官吏、軍人、士人反對。兩年後,大臣黃爵滋林則徐認為必須嚴禁。林則徐上書道光皇帝,痛陳鴉片的毒害,道光遂命其為欽差大臣,督辦禁煙。

. 具結聲明

道光182月(1838年),林則徐赴廣州禁煙,先斬中國煙商,以示禁煙決人;繼令中外煙商三日內,將所存鴉片盡數交出,並要求外商具結,保證以後不夾帶鴉片,否則「船貨充公,人即正法」。當時許多煙商採觀望態度。

. 虎門銷煙

三日後,林則徐封鎖各國商館,令外商共交出鴉片20283箱,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,每箱以茶葉作抵價。葡、美等商人已具結,惟英商人在商務總監義律的教唆下,拒交出鴉片。林則徐禁止供應日用品給英商,並將英商放逐至澳門。中英貿易停頓。

 

虎門銷煙後,中英關係十分緊張,英暗中決定用武力解決,藉林維喜事件,發動鴉片戰爭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7.  鴉片戰爭的起因:(遠因、近因)

 

1840年中英之間的戰爭,中國人稱為「鴉片戰爭」,因為戰爭是禁止鴉片貿易而引起的;英國人則稱為「貿易戰爭」,把戰爭起因放在中英停止貿易的事件上去。以下從遠因和近因兩方面,簡述鴉片戰爭的起因:

遠因

 

. 政治觀點不同

中國自古以「天朝大國」自居,視外國人為朝貢者,故一向無平等外交的觀念。英國則在當時雄霸歐洲,殖民地遍佈全球,自視甚高,自無向中國低頭之理,故決心以武力爭取平等待遇。

. 經濟觀點不同

中國以農立國,向來自給自足,只視國際貿易為嘉惠遠人。至於英國在工業革命後,重商主義流行,視中國為有待開發的大市場,英廷三次遣使改善貿易關係,交涉既不成,終訴諸武力解決。

. 商業觀點不同

中國立場,鴉片嚴重傷害國民身體,應予禁絕,故派林則徐赴粵嚴厲執行禁煙政策。英國商人則認為鴉片是一種商品,在互惠互利原則下進行,不能任意沒收他國貨物。

. 法律觀點不同

此次戰爭的促成,為清兵圍困商館,斷絕英人供應,並勒令英商具結。這在中國政府來說,是禁煙的合理措施,但英國政府則以此為侵犯人權及自由的不合理措施。

 

. 經濟利益衝突

中國因鴉片的輸入導致白銀大量外流,通貨緊縮,土貨滯銷,百姓欠稅,嚴重影響國計民生,清廷不得不厲行禁煙。而英國在中英正常貿易下,長期處於入超的地位,販賣鴉片給中國則可抵消此差額,且賺取暴利。中英雙方在鴉片問題上存有很大的衝突。

 

近因(導火線)

 

. 林則徐禁煙

道光18年(1838年),林則徐赴廣州厲行禁煙,令外商交出鴉片二萬餘箱,在虎門盡行銷毀,並要求外商具結,保證以後不夾帶鴉片,否則「船貨充公,人即正法」。各國首肯,惟英國商務總監義律在商業和法律的理由下,拒交出鴉片和具結,被林則徐逐往澳門。義律促英廷以武力解決。

. 林維喜事件

道光19年(1839年)7月,英國水手醉酒行兇,將九龍尖沙咀村的村民林維喜毆斃,義律拒絕交出兇手,自行輕判了事,林則徐遂將英商迫離澳門。義律致電回國要求援兵。英政府以英人生命受威脅、商務受限制、及英國國旗受辱為理由,翌年(1840年)向華宣戰,稍後道光亦下令對英宣戰,鴉片戰爭爆發。

1840年,鴉片戰爭爆發。兩年後,清廷簽下屈辱的南京條約。鴉片戰爭不但是近代史的起點,且隨之來的外憂內患,影響近代中國的發展至鉅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
8.  鴉片戰爭的經過:

 

1840年中英之間的戰爭,中國人稱為「鴉片戰爭」,因為戰爭是禁止鴉片貿易而引起的;英國人則稱為「貿易戰爭」,把戰爭起因放在中英停止貿易的事件上去。以下簡述鴉片戰爭的經過:

 

. 第一階段

18406(道光20年),義律率英軍進犯廣州,見林則徐海防甚嚴,即北上,攻陷廈門、定海、寧波等地,並於8直迫天津的大沽。直隸總督琦善只求省事主和,私允英人賠款、通商、懲罰林則徐等要求,英軍退回廣州。道光誤以為琦善片言退敵,遂革除林則徐,命琦善為兩廣總督。

. 第二階段

琦善赴粵,在18411(道光21年)與英私訂《穿鼻草約》,答允割讓香港、償煙價600萬兩、兩國公文平等往來、恢復廣州商務。道光聞訊大怒,認為割讓香港有損天朝大國體面,將琦善革職,改派奕山赴粵,向英再宣戰。英軍不久攻陷虎門,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,英隨即逼近廣州,奕山大敗乞降,遂與英在5簽訂《廣州和約》,答允先償軍費600萬兩,割香港稍後再談。

. 第三階段

英廷不滿《穿鼻草約》所得,革除義律,改派樸鼎查揮軍直上,在18417(道光21年)連陷廈門、定海、寧波。次年,再陷上海、鎮江,直逼南京。清廷即派耆英、伊里布赴南京議和,在18428月(道光22年)訂定《南京條約》,歷時兩年的鴉片戰爭正式結束。

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,自簽訂南京條約以後,隨之來的外憂內患,影響近代中國的發展至鉅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9. 南京條約的內容及附則:

 

1842年(道光22 年),清廷在鴉片戰爭中戰敗,被迫與英簽訂中國第一條不平等條約--南京條約。翌年,中英又簽訂「五口通商章程」及「虎門條約」,作為南京條約的附則。

 

南京條約的內容要點如下:

1.清廷賠款2100 萬兩銀,分4年攤還。

2.割讓香港給英國。

3.開廣州、廈門、福州、寧波、上海為商埠,准許英人帶眷寄居及設領事館。

4.關稅由雙方議定。

5.兩國文書用平等格式。

6.廢除公行制度,准許自由通商。

 

「五口通商章程」及「虎門條約」的內容要點如下:

1.准許英人在通商港口停泊軍艦。

2.英國享有領事裁判權。

3.協定關稅為5%。

4.英人在五個口岸享有「議定界址」之居住權。

5.英國享有最惠國待遇。

 

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,自簽訂南京條約以後,隨之來的外憂內患,影響近代中國的發展至鉅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10. 南京條約/鴉片戰爭的影響:

 

  1840年,鴉片戰爭爆發。兩年後,清廷簽下屈辱的南京條約。南京條約是中國對外的第一條不平等條約,對中國近代史影響至鉅。以下從幾方面析述南京條約/鴉片戰爭的影響:

 

政治方面

1.破壞領土完整

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南京條約,割讓香港給英國,而又准在通商口岸設立租界,成為特區,破壞中國領土的完整。

 

2.破壞主權獨立

南京條約的附件讓英人享有領事裁判權,規定在通商口岸內,中英如有爭執,英人由英國處理,中國人由中國處理,令中國的國家主權嚴重受損。

 

3.國際地位急降

中國向以天朝大國自居,外國人亦視中國為堂堂大大國,鴉片戰爭失敗後,中國的弱點盡露,國際地大位急降,引起列強侵華的野心。

 

4.民族信心動搖

中國人素來自視甚高,視外人為蠻夷,但鴉片戰爭失敗後,輕外心理大大改變,轉為崇外、懼外;清廷亦畏洋如虎,任外人予取予攜,民族自信心告動搖。

 

5.排外心理

自鴉片戰爭戰敗及不平等條約的陸續簽訂,國人仇外心理日重,社會上排外情緒濃烈,導致日後英法聯軍之役及義和團事件的發生。

 

6.國防洞開

南京條約附件規定英國軍艦可停泊於各通商口岸,此惡例一開,以後通商口岸愈開愈多,於是外國軍艦均可隨意在中國沿海及內河航行,中國再無國防可言。

 

7.外交困境

南京條約開中國對外不平等條約先例,此後列強以最惠國待遇要求「利益均沾」,爭相索取特權,中國外交陷於困境,中國幾乎淪為列強的殖民地。

 

經濟方面

1.喪失關稅主權,打擊土產工業

南京條約規定關稅由雙方議定,這不單破壞中國關稅的獨立權,且中國無法透過關稅保護本土產品,不少農村工業因受打擊而破產。

 

2.白銀不斷外流,賦稅日益繁重

賠款、外國貨物和鴉片的大量輸入,令白銀不斷外流,造成銀價不斷上升,銀貴錢賤,加重人民負擔,加速小農經濟的破產。而清廷為應付巨額的軍費及賠款,唯有增加賦稅,令百姓生活更加窮困。

 

社會方面

1.鴉片流毒

鴉片戰爭沒有禁絕鴉片,自此鴉片大量輸入,流毒中國社會,嚴重影響國民健康。

 

2.道德敗壞

由於租界不受中國法律約束,不法之徒在此為非作歹,租界成為藏污納垢之地,對中國的風俗和道德影響甚大。

 

3.文化衝擊

由於門戶開放,外人至中國貿易者甚眾,而西方的文化與科技亦隨之傳入中國,使中國的經濟、政治、文化、教育各方面產生了空前的劇變。

 

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,自簽訂南京條約以後,隨之來的外憂內患接踵而來,影響近代中國的發展至鉅。